當清晨的陽光灑在新疆可可托海的伊雷木湖上,一座深藏地下136米的"能源心臟"正悄然蘇醒。按下電梯按鈕,136秒后便從明媚地表抵達地下廠房——這是如今海子口水電站的通勤日常。而在半個世紀前,這里的建設者們在零下51.5℃的"西北寒極"中,用鋼釬與風鉆鑿出一條通往地心的能源之路。
隱秘的工程:
鑿山二十年的水電奇跡
1958年的可可托海,還是地圖上未標注的保密區域。為給“兩彈一星”研制提供稀有金屬礦產的電力保障,國家下達死命令:“大壩可炸,電站必保”。于是,數千名建設者背著行囊走進這片荒原,用雙手在花崗巖山體中“掏”出一座水電站。
“赳赳雄師出塞關,英豪目下無艱難”——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生宗家源寫下這句詩時,妻子剛懷有身孕。他沒想到,等他從現場設計歸來,女兒已經滿地跑了。在“大會戰”最激烈的時候,數千名建設者擠在干打壘房里,冬季吃著凍得硬邦邦的包包菜,卻用鋼釬鑿出了兩千余米長的引水洞,用豎井法挖空了整座山體。
從“寒極”到“暖光”:
一座電站的使命傳承
1967年,當第一臺機組發出的電流點亮礦區燈光時,這座地下電站成了名副其實的“北疆明珠”。它不僅支撐起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的開采,更將電力輸送到可可托海的千家萬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建設者們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極端低溫下創造著奇跡。
“我們從兩頭對接引水洞,最后合龍時誤差不到5厘米!”——電站退休工人如是說。正是這樣的精度,讓水電站至今仍保持著行業標桿地位。半個多世紀來,它見證了可可托海從保密礦區到“國家工業遺產”的蛻變,也見證了三代可可托海人的堅守。
結語:地心深處的精神坐標
如今的海子口水電站,既是能源基地,也是承載著“兩彈一星”記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伊雷木湖的水波依舊滋養著這片土地,地下136米的燈光始終明亮——它照亮的不僅是北疆的夜晚,更是一代代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之路。
如果你來到可可托海,不妨走進這座地下電站,感受從鋼釬鑿石到智能發電的時代跨越,聆聽那些藏在地心深處的熱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