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立冬,供暖大幕即將在齊魯大地徐徐拉開,清潔、低碳、高效的取暖需求成為民生關切的焦點。在這片廣袤的熱土之上,一股承載著生態智慧與發展遠見的綠色地熱“暖流”,正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悄然蔓延,為冬日里的齊魯大地注入可持續的溫暖與活力。
自“雙碳”目標錨定能源轉型,山東省地礦局勇立潮頭,將清潔能源開發的使命深植于地質錘與巖芯樣本之中。這支凝聚著物探、鉆探、水文地質等多領域專家的專業隊伍,憑借三維地質建模、微震監測等前沿技術,在齊魯大地的褶皺巖層間、斷裂構造帶里持續深耕。從即墨東溫泉全國首個地熱能勘查,到黃河三角洲千萬平方米地熱供暖網絡的織就,他們以每年數十個地熱勘查項目的推進速度,將深藏地下的清潔能源轉化為城市的溫暖、企業的動能,在齊魯大地鐫刻下推進能源革命的清晰年輪,為山東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注入澎湃地礦動能。
科技賦能
筑牢地熱發展基石
在推動地熱能開發利用的進程中,科學完善的政策體系是重要保障。省地礦局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主動作為,為我省地熱能相關政策的制定出臺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積極為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關于支持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提供技術支撐,協助省人大完成了黃河流域地熱能勘查開發利用調研。聯合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能源局等部門,共同完成了全省地熱能開發利用工程調查與核查工作,全面掌握全省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工作建議。
科技創新是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核心驅動力。由省地礦局組建的“深部地熱能探測與清潔供暖創新團隊”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聯合山東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申報的“山東省地熱清潔能源重點實驗室”獲批山東省重點實驗室。自籌資金開展了中深層地熱井取熱不取水高效井下換熱示范項目,建設“取熱不取水”技術推廣與科普示范工程,為取熱不取水開發利用模式提供技術方案。憑借一系列技術突破,省地礦局在地熱能勘查領域先后獲得自然資源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示范引領
釋放地熱民生能量
一個個典型示范工程,是地熱能開發利用成果的最佳展示。近年來,省地礦局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省地質勘查項目,開展了全省地熱資源勘查評價與高效開發技術研發,在全省16市均發現了地熱田、打出了地熱井,共勘探發現96個地熱田,評價地熱能可持續開采量居全國前列。在省自然資源廳的支持下,圍繞黃河流域等重點勘查區開展了16個地熱田勘查項目。
省地礦局實施的中國北方首個砂巖熱儲地熱采灌均衡、取熱不耗水示范工程,成功解決了砂巖熱儲回灌難題,編寫了國家行業標準,形成了廣為人知的“德州模式”。魯北地區砂巖熱儲地熱尾水在全國率先實現同層等量回灌,真正做到了采灌均衡、取熱不耗水可持續開發。
在鄆城縣,巖溶熱儲新農村社區供暖示范工程打造出“鄆城模式”,讓農村居民也享受到了地熱帶來的溫暖;在東營市牛莊鎮,群井聯動地熱供暖+花卉種植梯級利用示范造就了牛莊“無煙小鎮”模式。目前,全局已有6個工程入選國家、省地熱能開發利用示范工程,近3年完成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工程可實現供暖面積192萬平方米,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感受到地熱能帶來的實惠。
交流合作
共促地熱產業發展
推動地熱能產業發展,離不開廣泛的交流與合作。省地礦局積極搭建交流平臺,聯合德州市召開中國(德州)地熱高質量發展大會,400余位行業專家、學者和從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地熱發展大計,促成了17個跨省合作項目。
在德州市承辦的中國地質學會地熱專業委員會2024年年會、在濟寧市舉辦的山東省地熱清潔能源產業創新驅動發展大會、聯合濱州市舉辦的2025地熱與溫泉產業發展推進暨現場觀摩交流會、成立沿黃九省(區)地熱方向重點實驗室聯盟等一系列活動,為地熱能行業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而舉辦的黃河流域地質系統地質調查員(地熱新能源)職業技能競賽,吸引了黃河流域7個省份14支地勘隊伍40余名選手參加,有效增進了沿黃省(區)地勘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地熱能產業邁向新高度。
地質報國,只爭朝夕。著力繪就地熱能發展新畫卷,省地礦局深入推進地熱田精細化勘查,加快惠民縣等16處地熱田地熱資源調查評價項目進度,積極申報2026年部省協議地熱能勘查項目,2025年完成10處地熱田野外工作,為科學開發利用提供精準數據。同時,加快推進地熱能產業創新,對接相關市政府部門及大企業集團,推進多地地熱能開發利用工程,建設多場景應用示范工程;加強科技攻關,聯合高校建設好山東省地熱清潔能源重點實驗室,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打造零碳應用示范場景。
放眼齊魯大地,從城市到鄉村,從工業生產到居民生活,地熱能這股綠色“暖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動不息。山東省地礦局將繼續秉持初心,勇擔使命,在推動地熱能勘查開發利用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全省能源結構優化、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地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