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08:43:15來源:內蒙古通遼能源局點擊:5343 次
11月18日,內蒙古通遼能源局公布關于對第604號提案的回復。
根據公告,通遼能源局指出新能源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包括本地消納利用空間有限、新能源在供給上缺乏穩定性,以及電力系統對新能源大規模快速發展的匹配度不足。同時,公告給出三大建議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分別是解決好就地消納的問題、完善新能源產業鏈,以及解決好融合發展的問題。
全文見下:
關于對第604號提案的回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作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了建設能源強國新目標,為新時代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綠色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也是我市優勢所在。《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把“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我們要全面貫徹、狠抓落實,跑出綠色低碳轉型“加速度”。在新一輪能源革命的浪潮下,搶抓先機、培育新機,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認識,努力推動本地區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
一、我市新能源發展基礎
(一)風光資源稟賦好。我市風能資源豐富,70米高度年均風速達7~8.5米/秒,風功率密度達350~690瓦/平方米,理論發電量在2700~4000小時,屬于二類風資源區,具有風向穩定、單一、持續時間長、無破壞性風速等特點,利于集中連片開發。太陽能屬于二類資源區,年總輻射約1500~1580千瓦時/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約3100小時,達到《太陽能資源等級總輻射》國家標準中“資源很豐富”等級。
(二)開發利用空間大。全市風電、光伏已開發規模800萬千瓦,其中風電646.2萬千瓦,光伏153.8萬千瓦。綜合考慮歷年氣象資料、風光實測序列、裝備技術發展水平、開發建設成本等因素,結合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成果,全市風電、光伏技術可開發量為3320萬千瓦,其中風電1980萬千瓦、光伏1340萬千瓦。
(三)政策支撐有保障。國家和自治區先后印發了支持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202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印發了《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2022年3月,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全區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2年8月,自治區能源局陸續印發了《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實施細則》《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實施細則》《全額自發自用新能源項目實施細則》《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實施細則》《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實施細則》《火電靈活性改造消納新能源實施細則》等6個推動風電光伏新能源項目開發建設的實施細則,為我市新能源就地消納提供了政策支撐。
二、新能源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雖然新能源產業發展取得一定進展,但結構性矛盾和階段性特征也非常明顯,需要辯證看待、全面把握。
(一)本地消納利用空間有限。全市新能源產業雖然在太陽能、風能等領域有了一定的產能規模,但整個產業鏈較短,缺乏對上下游企業的引進和培育。目前風電、光電裝機容量還在有序的建設和增加,但是風電、光電電力消納能力相對增長較為緩慢,且多數優質綠電用于外送輸出,本地還缺少一批高載能行業企業,能源應用場景探索開發不足,未能匹配新能源就地消納需求,距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還有一定距離。
(二)新能源在供給上缺乏穩定性。從保障新能源安全穩定供應角度看,風電、光電的輸出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具有很大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全市在配套設施建設上,缺乏一定的儲能調峰項目,若大規模、高比例并網后,將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較大挑戰。同時,在新能源企業的日常管理監督、政策引導傾斜、鼓勵科技創新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不利于產業集群的打造。
(三)電力系統對新能源大規模快速發展的匹配度不足。由于缺乏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統籌各類調節資源建設力度不足。新能源電網建設力度不足,缺少新能源特高壓外送通道配套網絡,缺乏清潔能源消納的新途徑等原因,導致現有的電力系統難以匹配快速發展的太陽能、風能發電。
三、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如何做好“追風逐日”文章,需要全市上下共同發力,搶抓用好發展機遇,統籌推進能源利用和配套產業發展,全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一)解決好就地消納的問題。雖然新能源裝機規模逐年上升,但由于消納能力增長速度低于新能源裝機規模增長速度,總體上電力供應遠大于需求。在布局上,要全面激發各類主體用能活力,推動區域內用電擴容提質,結合相關企業發展實際,鼓勵引導現有高載能產業向集群化、高端化轉型,不斷提升電能的產出效益,以富集的新能源支撐現代綠色高載能產業發展。在結構上,堅持以電為中心、以清潔化為方向,在集中力量加速風光資源開發的同時,不斷拓寬清潔能源應用場景,著力提高能源消費綠色化水平,促進綠電高水平就地消納。
(二)完善新能源產業鏈。加強供應鏈管理,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確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穩定、質量可靠。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培育本土產業鏈,鼓勵本土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引進外部優質資源,積極引進優質的新能源設備制造企業和技術服務企業,與本土企業形成互補優勢,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
(三)解決好融合發展的問題。積極參與新能源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強與周邊省市的合作,共同打造區域新能源產業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深入研究國家關于新能源產業開發的最新政策,聚焦延鏈補鏈強鏈,重點圍繞互補性、關聯性強的領域,加大對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綠電綠氫消納等相關產業的培育引進力度,努力形成新能源發、用、儲、造一體的綜合產業體系,以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帶動全市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將新能源產業培育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凡來源注明中國陽光能源網的內容為中國陽光能源網原創,轉載需獲授權。
掃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