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4 10:07:12來源:能源時代點擊:7154 次
南京—— 長江奔涌,鐘山巍峨。南京——這座承載著2600年建城史、近500年建都史的“十朝都會”,曾見證六朝煙水中的文樞鼎盛,銘記過江南貢院走出的萬余名進士的筆墨風云;秦淮河的槳聲燈影里,流淌著《詩品》《千字文》的書香血脈;明城墻的斑駁磚石間,鐫刻著鄭和揚帆遠航的海洋雄心。朱偰先生曾嘆:“四大古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尤以金陵為最?!倍鴮O中山亦盛贊其“高山、深水、平原,三種天工鐘毓一處,世界誠難覓此佳境”。


今日,當“天下文樞”的千年文脈遇見“雙碳”時代的綠色浪潮,這座以“開明開放、誠樸誠信”為精神底色的城市,正將歷史積淀轉化為創新動能。5月28日,2025氣象現代化建設科技博覽會(CMHE2025)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盛大啟幕。本屆博覽會匯聚氣象全產業鏈,集結國內外展商近200家,展出面積10000平,展品達一千多種,現場觀眾突破2萬人次,線上觀看直播人次達10萬多,集中展示了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低空經濟氣象、交通氣象、海洋氣象、航天氣象、能源氣象、氣象科普開發、氣象服務產品、氣象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碳中和氣象服務等前沿成果,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是氣象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化、國際化的交流平臺。
作為博覽會重要環節,由能源時代主辦,中國陽光能源網、旻生展覽(上海)有限公司承辦的“氣象綠能,逐夢金陵”2025能源氣象應用產業論壇也于5月28日至29日在南京圓滿落幕。本次論壇聚焦全球能源轉型與“雙碳”目標背景下的氣象與能源深度融合,吸引了來自學界、研究機構及產業界的眾多頂尖專家與領軍企業代表,共同探索氣象科技賦能新能源開發、儲能優化及低碳城市建設的創新路徑。
聚焦融合創新,共繪綠色未來會議伊始,主辦方介紹到,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下,氣象精準預報與能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協同已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為氣象科技與新能源產業高地,南京正依托其在大氣科學、智能裝備制造及綠色能源應用領域的顯著優勢,加速構建“氣象+能源”創新生態鏈。本次論壇旨在搭建高規格交流平臺,匯聚智慧,促進前沿技術分享與產業鏈協同創新,共謀綠色發展藍圖。
主持人 何大春
前沿洞見紛呈,共探技術落地
論壇匯聚了能源與氣象交叉領域的權威專家與企業領袖,帶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主題演講。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無人裝備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副所長周瑩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無人裝備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副所長周瑩率先開講,她從波浪滑翔機功能簡介、聯合應用與成果、外圍配套模塊以及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等四個方面深入剖析了《波浪滑翔機技術及其海洋觀探測應用》,展示了該技術在深遠海環境監測中的獨特價值。周瑩表示,波浪滑翔機技術及其海洋觀探測應用未來應該從關鍵技術攻關以及產業化降成本著手,著力提升其可使用性和便捷性,以便更好地服務當下以及未來需求。
阿里巴巴達摩院高級算法研究員彭冰清阿里巴巴達摩院高級算法研究員彭冰清分享了《全球——區域聯合建模下的高精度氣象預報與能源行業落地實踐》,探討了如何利用先進建模技術提升預報精度并服務于能源行業決策。彭冰清介紹,達摩院成立于2017年10月11日,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開展基礎科學和創新性技術研究;聚焦數據科學“智能+計算”,探索前沿技術。她在現場還專門對AI 在氣象預報中的應用做了分享。
隆基綠能分布式業務中國區技術總監宋鳴捷隆基綠能分布式業務中國區技術總監宋鳴捷詳細解析了其創新產品《Hi-MO X10》,闡述了其在提升光伏發電效率方面的技術優勢。
宋鳴捷從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業主困擾著手,針對安全、遮擋、積灰等問題做出具體分析,并對隆基推出的全球首款“三防組件"——Hi-MO X10進行了詳細介紹。他表示,這款組件最高轉換效率可以達到24.8%。
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技術總監崔利廣
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技術總監崔利廣以《光伏助力氣象改善:昱能科技南京國際博覽中心25MW分布式光伏項目經驗分享》為題,介紹了大型分布式光伏項目對局部微氣候的積極影響及實踐經驗。
南京國際博覽中心25MW微型逆變器分布式光伏電站覆蓋安裝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充分利用了南京國際博覽中心展館屋面,配置了6,442臺昱能科技微型逆變器QT2D和4萬余塊高效光伏組件,是探索會展行業與光伏新能源領域合作、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效能的生動實踐。項目采用自發自用和余電上網的模式,預估年發電量約為2,480萬度,所產生的電力不僅可以供博覽中心使用,還能出售給電網,預計年經濟收益可達1,000萬元,極大滿足展館的用電需求,為展覽、會議、住宿、餐飲、賽事、娛樂等多功能的運營開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該項目通過大規模應用微型逆變器光伏發電技術,在安全性、效率和智能運維等方面獲得了顯著優勢,在推動南京國際博覽中心節能減碳、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大幅降低其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5,000噸,相當于植樹造林90萬棵,對于提升區域環境質量、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此外,該項目還為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對全社會能源結構優化和環保效益提升具有深遠影響。
中科福德集團項目總工程師段修高中科福德集團項目總工程師段修高聚焦《空氣源熱泵節能技術在分布式集中供暖中的智慧平臺控制實施方案及機組選型陷阱與誤區》,分享了智慧控制方案并指出了選型關鍵點。段修高分別從分布式集中采暖空氣能系統節能特點、方向與難點,空氣能設計與智慧平臺、AI大數據結合,空氣能設計與系統安裝機組選型的陷阱及誤區、中科福德介紹與使用場所及項目等幾個方面分別做了介紹。
盛拓科集團研發總監華玉石盛拓科集團研發總監華玉石探討了《太陽能熱利用在氣候變化應對中的應用》,強調了太陽能熱技術在減碳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華玉石從氣候變化現狀與挑戰、太陽能光熱的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太陽能光熱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太陽能熱利用在氣候變化應對中的應用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表示,太陽能光熱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規模應用有助于推動能源結構向低碳、可再生方向轉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占比,加速能源轉型的進程。
太陽能光熱可以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如空氣能、地熱能、光伏等)相結合,形成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供應系統。有效解決太陽能的不穩定性,提高能源供應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同時降低能耗,為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供給與綠色消費分會首席戰略研究專家委員許江風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供給與綠色消費分會首席戰略研究專家委員許江風高屋建瓴地闡述了《中國能源體制革命戰略構想》,為能源體系轉型提供了宏觀思考。許江風提出中國能源體制革命整體戰略構想:電網輸配分離,城市配電網+配氣網+配熱網三合一,就地注冊,就地納稅,接受城市政府領導;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國家管網輸送系統三合一,平均電輸費、管輸費,一個調度中心,全國統一大市場;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中國氣象局三合一,環保的根本是能源,兩者都是為了氣候,風電光伏水電等更離不開氣候,三者戰略協同非常必要。
四季沐歌科技集團產品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徐蒙四季沐歌科技集團產品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徐蒙揭示了《讓建筑節能50%的關鍵技術與實踐》,分享了實現建筑深度節能的創新方案與案例。徐蒙表示,雙碳是國之大勢。部分省份已經實現碳達峰。而碳達峰的核心在于電氣化。他還指出,要學會通過技術數據看到未來能源發展的機遇和方向,即通過電的成本和熱的成本價格確定未來方向。他還指出,在可用的方案里面熱價熱泵具有絕對優勢(供暖)。在會議現場,徐蒙還專門針對用熱場景對熱泵當下的發展機遇和未來的發展空間進行了介紹。
江陰市城鄉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師劉博文江陰市城鄉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師劉博文帶來了《綠色低碳建筑實踐分享與探討》,展示了從規劃到落地的低碳建筑實踐經驗。
大工暉耀智能科技洛陽有限公司營銷總經理花軍禮大工暉耀智能科技洛陽有限公司營銷總經理花軍禮介紹了《儲能控制技術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闡釋了先進儲能技術如何助力電網穩定和氣候目標實現?;ㄜ姸Y表示,針對當下氣候變化問題,儲能不能有效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儲能控制技術可將太陽能、風能等具有間歇性的能源在發電高峰時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或可再生能源發電不足時釋放,使可再生能源能更穩定地接入電網,提高其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可以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儲能系統對能源進行合理調配和存儲,避免能源的浪費和損失。例如在夜間低谷電價時充電,白天高峰時段放電,減少高碳電源調度需求,提高能源的整體利用效率。
此外,在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雨、臺風、地震等導致電網故障或能源供應中斷時,儲能系統可以作為備用電源,為關鍵設施和用戶提供電力支持,保障能源供應的連續性,減少因停電而造成的能源浪費和碳排放,推動碳市場交易。在演講過程中,花軍禮還針對大工暉耀公司做了簡要介紹。
山科藍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維勇山科藍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維勇分享了《PVT光伏熱組件跨季儲能、熱電聯產研究與應用》,探討了光伏光熱一體化技術在綜合能源利用上的潛力。劉維勇從企業簡介、PVT光伏熱組件產品及應用、PVT專利和核心制造裝備、PVT事業合作伙伴、PVT應用場景、PVT應用項目案例、PVT研究發展方向與展望等七個方面做了闡述。他在現場表示,光伏光熱結合是大勢所趨, PVT綜合轉化率達 70%以上。針對PVT的未來方向,劉維勇也表示,PVT是全球的新產業、新方向。PVT熱泵是全球的新產業、 新方向,很快成為風口。
北京興晟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曉燕北京興晟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曉燕分享了《分布式光伏及BIPV解決方案》,探討了分布式光伏發電以及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的應用前景與創新模式。根據楊曉燕介紹,柔性組件相較于傳統玻璃組件具有更輕、更柔、更加節能環保等特點。柔性組件僅為傳統重量的30%左右,解決存重屋面荷載不足問題;無需生根,解決彩鋼瓦打孔--的應用難點;輕質BIPV組件,輕質+防隱裂最佳選擇。不僅如此,其可以更好地融入建筑設計中,提供更多樣化地外觀和復合方案,適配不同的曲面和形狀,使得光伏系統能夠與建筑物完美結合,減少對設計的限制。隔熱性能好,熱傳導系數是玻璃的1/8碳足跡低,綠色環保。
相對于其他同類輕質組件,興晟輕影對封裝材料的深入研究和技術迭代,解決其他輕質組件品牌透光不足,阻水能力差的弊端,擁有更高更穩定的發電效率。
在會議現場,楊曉燕對輕影系列產品的核心技術和競爭優勢、研發體系以及市場應用進行了簡要介紹。
中科院力學所高工劉晨中科院力學所高工劉晨壓軸登場,深入探討了《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技術路線探討》,梳理了支撐國家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技術路徑。會議現場,劉晨從我國二氧化碳減排現狀著手,提出提高能效減排總量-能效;善用純氧降低捕捉成本-純氧;煉焦制氣實現碳循環-煉焦等三大碳中和技術開發路線。此外,劉晨針對余熱回收方面做了著重講解。
論壇期間穿插的抽獎環節活躍了現場氣氛。
凝聚行業共識,共赴“雙碳”征程論壇在熱烈的交流與思想碰撞中落下帷幕。本次論壇不僅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理論―實踐”的思維碰撞與理念融合空間,同時也聯合權威專家和行業領袖將與企業家、技術開發人員一起,圍繞低空經濟、人工智能、能源氣象等前沿議題展開深度研討與交流互動。
與會專家與代表一致認為,本次論壇不僅是一次前沿技術、創新產品和成功實踐的集中展示與深度交流,更是一次凝聚行業共識、推動跨界融合的重要契機。氣象科技的深度賦能是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支撐,是實現“雙碳”目標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各方需以此次論壇成果為新的起點,深化交流協作,加速創新技術的轉化與應用落地,共同為推動能源結構優化、構建氣候韌性的可持續未來貢獻更大的智慧與力量。

凡來源注明中國陽光能源網的內容為中國陽光能源網原創,轉載需獲授權。
掃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