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反映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政策行動和工作情況,2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5年度報告》并舉行新聞發布會。
報告全面介紹了2024年以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措施和重點工作成效,梳理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部署、新目標,展示了中國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全國碳市場建設、產品碳足跡管理、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以及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進展,并闡述了中方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和主張。
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9.8%,森林覆蓋率超過25%。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21.6億千瓦,占全球總量40%以上;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16.7億千瓦,占全球總量近一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圍至電力、鋼鐵、水泥、鋁冶煉四個行業,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首批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完成登記并實現上線交易。
今年9月,我國公布了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這是我國首次提出覆蓋全經濟范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絕對量減排目標。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介紹,我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可以概括為“1+3+3”的一攬子目標。其中,“1”是新提出的量化指標,即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這標志著我國從聚焦二氧化碳到覆蓋全溫室氣體、從控強度到降總量的重大跨越。據測算,我國到2035年的溫室氣體凈排放比峰值下降絕對量將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遠超發達經濟體歷史同期水平,體現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和力度。第一個“3”是延續提出的2030年3個量化特色指標,并進一步提高力度,包括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第二個“3”是新提出的3個定性指標,即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國碳市場預計可覆蓋中國碳排放總量的80%以上。新能源汽車目標將進一步帶動動力電池、先進裝備制造、智能網聯技術等相關產業發展;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指標的提出,則體現了我國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并重的一貫理念。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攜手應對。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43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55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應對氣候變化交流研討班等方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為改善當地民生、提升人民福祉提供幫助。